24 小时医疗岗值守:
需配备至少 1 名持证医生(产科 / 儿科执业医师)和 2 名护士(注册护士)轮班值守,确保夜间、凌晨等非工作时段也有专业人员在岗 —— 医生需具备产妇产后并发症(如出血、感染)和新生儿急症(如窒息、低血糖)的初步诊断能力,护士需熟练掌握基础急救操作。
全员急救技能培训:
所有护理人员(包括母婴护理师)需通过 “新生儿心肺复苏(CPR)”“产妇产后出血急救”“呛奶 / 窒息应急处理” 等专项培训并考核合格,每季度复训 1 次(模拟场景演练,如 “新生儿呛奶导致呼吸困难”“产妇突发高血压子痫”);要求全员熟记应急呼叫流程(如按下房间紧急呼叫器后,医疗人员需 3 分钟内到达)。
基础急救箱(每楼层 1 个):含无菌纱布、碘伏、止血带、医用胶带、体温计(电子 + 红外)、一次性手套 / 口罩、生理盐水(冲洗伤口用)等,标签清晰、定期盘点(每周 1 次,补充过期物品)。
专科设备(医疗值班室集中存放):
新生儿专用:婴儿呼吸复苏器(手动球囊)、经皮黄疸仪(快速测黄疸值)、新生儿暖箱(低体温时保温)、血糖仪(测低血糖,新生儿低血糖易昏迷)。
产妇专用:氧气瓶(产后缺氧时备用,需配鼻氧管)、血压计(电子 + 水银,精准监测血压)、胎心监护仪(若产妇有妊娠合并症,如高血压,需动态监测)。
辅助工具:应急照明设备(停电时用)、轮椅 / 推床(转运产妇用)、婴儿安全转运篮(转运新生儿用,避免颠簸)。
第一步:快速响应:
产妇 / 家属通过房间紧急呼叫器、护理人员日常巡查发现异常(如新生儿脸色发紫、产妇突然腹痛)后,立即通知值班医生 / 护士,同时记录 “发现时间、异常症状”(如 “14:30 发现新生儿拒奶,口唇发绀”)。
第二步:初步评估与处置:
医疗人员到达后,按 “优先级” 判断:
若为危及生命的急症(如新生儿窒息、产妇产后大出血):立即启动 “基础急救”(如新生儿窒息时清理口鼻分泌物、做胸外按压;产妇大出血时用沙袋压迫止血、建立静脉通路),同时安排专人呼叫外部救援。
若为非急症(如产妇轻微头痛、新生儿轻微黄疸):先做基础检查(测体温、血压、黄疸值等),记录数据后判断 “是否需进一步处理”(如黄疸值≤12mg/dL 可观察,≥15mg/dL 需联系医院)。
第三步:分级上报:
若为急症,值班医生需立即上报月子中心负责人,同步通知家属(说明情况及处置措施);若涉及 “需转院”,需由负责人协调后续转运,避免信息滞后。
呛奶 / 窒息:
立即将新生儿侧卧(头偏向一侧),用空心掌从下往上轻拍背部(避开脊柱),同时清理口鼻奶液;若仍无呼吸,立即用婴儿复苏器面罩加压给氧,同时呼叫值班医生,持续胸外按压(按压部位:两乳头连线中点,按压深度 1-2cm,频率 100-120 次 / 分钟)。
低血糖(体温低、嗜睡、拒奶):
立即用血糖仪测血糖,若血糖<2.2mmol/L,需快速喂服 10% 葡萄糖水(1-2ml/kg),喂后 30 分钟复测血糖;若仍低或新生儿无法进食,立即联系医院(需静脉补糖)。
重症黄疸(出生后 3-7 天内皮肤 / 眼白明显发黄,黄疸值≥17mg/dL):
用经皮黄疸仪复测,同时观察新生儿精神状态(是否嗜睡、拒奶),若符合 “病理性黄疸” 标准(如黄疸值每日上升>5mg/dL),立即联系合作医院新生儿科,安排蓝光治疗(部分月子中心若有资质可配备蓝光箱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)。
产后出血(产后 2 周内阴道出血量突然增多,或有血块排出):
立即让产妇平卧,下肢抬高,用无菌纱布压迫阴道出血点,同时测血压、脉搏(若血压<90/60mmHg、脉搏>100 次 / 分钟,提示休克风险);值班医生评估出血原因(如子宫收缩乏力需按摩子宫,或伤口裂开需缝合),同时快速建立静脉通路(准备补液),若出血>500ml 且无法控制,立即启动转院。
产后感染(持续高烧≥38.5℃,伴腹痛、恶露异味):
先测体温、查血常规(部分月子中心可快速检测),取恶露样本做初步观察(若有脓性分泌物),立即给予物理降温(温水擦浴),同时遵医嘱口服抗生素(需提前储备常用药,如头孢类,确认产妇无过敏史);若高烧持续 2 小时不退,或伴寒战,联系医院产科(可能需静脉用抗生素)。
子痫前期(血压≥140/90mmHg,伴头痛、视物模糊):
立即让产妇安静休息(避光、少噪音),测血压(每 15 分钟 1 次),吸氧(流量 2-3L/min),若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抽搐,立即用硫酸镁(需医生指导,严格控制剂量)解痉,同时紧急联系医院(子痫可能危及生命,需转院治疗)。
医院资质要求:需选择距离月子中心≤30 分钟车程的三级医院(优先有 “产科 + 新生儿科” 双重点专科的医院),确保能快速接收母婴急症患者;避免选择 “一级医院” 或 “无新生儿科的医院”(可能无法处理新生儿重症)。
签订正式合作协议:协议中需明确 “合作范围”(如产妇产后并发症、新生儿重症转运)、“响应时间”(医院接到通知后,救护车需 30 分钟内到达)、“对接人员”(医院需指定产科 / 新生儿科医生为联络人,方便快速沟通病情)。
转运前准备:
确定需转院后,由值班医生向医院联络人 “同步病情”(如 “产妇产后出血约 800ml,血压 85/50mmHg,已压迫止血”),告知转运时间;同时安排专人安抚家属,说明转运原因及医院情况,获取家属同意(需签署转运知情同意书)。
转运中保障:
用婴儿转运篮 / 产妇推床护送,医疗人员随车(携带急救箱、氧气瓶等),途中持续监测母婴体征(如新生儿心率、产妇血压),若出现病情变化,立即通过电话与医院医生沟通,提前做好抢救准备。
院后衔接:
月子中心需安排专人跟进产妇 / 新生儿在医院的治疗情况,待病情稳定后,根据医院建议协调 “出院后回月子中心继续休养” 的衔接(如调整后续护理方案)。
每半年与合作医院开展 1 次 “联合应急演练”(如模拟 “新生儿窒息转院”,演练 “呼叫 - 评估 - 转运 - 医院接收” 全流程),优化衔接细节(如缩短救护车等待时间)。
定期更新医院联络人信息(避免人员变动导致联系中断),留存医院急诊科、产科、新生儿科的 24 小时值班电话(贴在医疗值班室显眼位置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