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础证书核查:要求查看护士(需持《护士执业证书》)、育婴师(需持《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》或《母婴护理师证书》)的有效证件,且证书需在有效期内,避免 “无证上岗”;
医生资质补充:询问是否配备固定的儿科医生、产科医生,查看医生的执业证书及从业年限(建议 5 年以上),确认是否定期查房(如每日 1 次),而非 “挂名医生”;
团队培训经历:了解护理人员是否有定期培训记录(如产后康复、新生儿急救、母乳喂养指导等专项培训),优先选与专业医疗机构有合作培训的团队。
新生儿护理流程:观察护理人员给宝宝洗澡、抚触、脐带消毒时,是否严格遵循 “先洗手消毒→用一次性用品→按步骤操作” 的流程,是否会记录宝宝的体温、喂养量、排便情况(每日至少 3 次);
产妇护理流程:询问是否有个性化护理方案(如根据产后天数调整伤口护理频率、恶露观察重点),是否协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姿势指导、乳房护理(如堵奶疏通),而非 “统一流程套用到所有妈妈”;
交接班制度:了解护理团队是否有严格的交接班记录,是否会向接班人员详细说明母婴当日情况(如宝宝是否有轻微胀气、产妇是否有头晕症状),避免信息断层。
新生儿应急测试:可主动询问 “若宝宝突然呛奶、体温升高,会怎么处理”,专业团队会清晰说明步骤(如呛奶时立即侧卧拍背、体温超 37.5℃时先物理降温再联系医生),而非含糊回答 “找医生”;
产妇应急测试:提问 “若产妇出现产后大出血、堵奶引发乳腺炎,该如何应对”,优质团队会明确 “先现场急救(如按压止血、冷敷缓解炎症),同时联系合作医院开通绿色通道”,并告知合作医院的名称及距离(建议 30 分钟内可达)。
沟通态度:与护理人员交流时,观察是否能耐心解答疑问(如 “宝宝黄疸多久能退”“产后多久能洗头”),是否会用通俗语言解释专业知识,而非敷衍或使用 “专业术语搪塞”;
操作细节:看护理人员接触宝宝前是否洗手消毒、给产妇擦身时是否注意保暖(如用暖风机、盖好被子)、冲调奶粉时是否严格按比例(而非凭经验),细节处的严谨更能体现专业度;
客户反馈:可向在住妈妈询问 “护理人员是否及时响应需求”“处理问题是否专业”,或查看真实评价(如大众点评、小红书的追评),重点关注 “护理失误” 相关的负面反馈,若频繁出现 “宝宝护理不当”“产妇被忽视”,需谨慎选择。